交響樂界的帥哥~馬勒 ( Gustav Mahler )


 

某些因素十幾年來阿源與交響曲逐漸疏遠,這次換了床頭音響之後才重拾對交響曲的欣賞。喇叭用的是丹麥 Dynaudio Focus 140 書架型喇叭,為了要體驗這對喇叭的音場深闊表現,選了不同版本的 " 馬勒第一號交響曲 "  ,其所表現出的音場深闊與音場定位、層次的精巧度,確實讓阿源喜出望外。


 


然而更叫阿源動容的是 ~ 這對喇叭在動與靜、強與弱之間的對比。不管是 柏林愛樂 或是 維也納愛樂 演奏的 " 馬勒第一號交響曲 ",其首樂章開始那段由極弱逐漸轉強的絃樂,透明納淨得猶如在 滲出靈氣,整首樂曲當顯示靜態的情境時,空氣的流動亦被牽引著拖慢。但樂曲轉趨激盪或甚大合奏大爆棚時,又顯露出強而有勁,各樂器的聲音此起彼落向前猛衝猛撲似的,完全係旋律、節奏、音符的動感演譯。


 



 

 

 

 

馬勒的第一號交響曲完成於1887年,他這首28歲完成的傑作,最大的特色是把他自己創作的歌曲和交響曲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馬勒創作此曲是二次失戀經驗的結晶,他創作的心情類似歌德創作「少年維特的煩惱」,他想以 創作與擁抱大自然,忘掉失戀之苦,讓人生重新出發,就西洋音樂史而言,馬勒確實是一位貝多芬之後再創交響曲高潮的音樂巨人。


 

 

 

1885年,馬勒與女高音李希特熱戀,失戀之後他創作了四首 " 流浪旅人之歌 " ,他把此曲的第二首 " 今早我走過田野 " 的旋律,作為第一樂章的第一主題發展,栩栩如生地描寫鄉間黎明日出的優美及山河大地復甦的情景。

 

 

第二樂章 ~ 馬勒把他年輕時代常聽到的奧國鄉間的 " 藍德勒舞曲 ( Ländler ) " 加以修飾變化,同時也把他年輕時代所寫的 " 青春時代之歌 " 的第三首 " 韓斯與葛瑞特 " 融入此樂章

 

 

第三樂章 ~ 馬勒把奧國兒童家喻戶曉的童話故事 " 獵人的葬禮 " 以著名的法國兒歌 " 弗里‧角雅克 (Free Jacques,臺灣譯為 ~ 兩隻老虎) " 的旋律以低音大提琴奏出。

 

 

 

第四樂章 ~ 以石破天驚的一聲吶喊,劃出與韋伯夫人那段刻骨銘心、暴風雨式的失戀苦悶,馬勒對這段地獄般的心情描敘,他所運用的管弦樂法,它的抨擊、嘹亮、尖銳與撕裂之聲,超越 柴可夫斯基 歇斯底里的高潮。不久在大自然的撫慰下,馬勒從疲憊的絕望中奮起,他以天堂的境界描繪他戰勝失戀之苦的快樂心情,以及再度投入大自然懷抱的喜悅。

 

而在最重要的樂曲結尾部分,第一樂章的主題再度出現,在銅管樂器群的嘹亮號角聲中,展現英雄勝利的凱歌,充滿了青年馬勒的熱情與歡愉,並以最強的力量結束全曲。

 

 

 師大音樂系演出 ~ 第四樂章的開頭片段

 

 

 

 

 

 

請比較不同指揮、不同交響樂團的演出 ~ 馬勒第一號交響曲第四樂章上半部

 

 

 

美國最出名指揮大師 伯恩斯坦 ( 馬勒發燒迷 ) ~  指揮 " 維也納愛樂交響樂團 " 的演出 ( 與其他版本比較速度算是快的 )

 

 

 

( 這是第四樂章的上半部 ~ 中段慢板旋律相當優美,有興趣的格友請耐心品嘗…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