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1138744-2963741158  

 

索倫霍芬石灰岩的古生態

 

 

世界各地中生代的板狀石灰岩(Plattenkalk)化石寶庫當中,最知名的是德國南部拜仁州的索倫霍芬石灰岩。這裡的石灰岩所含化石雖然不多,但展現了侏羅紀末生物界的豐富性,像是植物、海生與陸生無脊椎動物、魚類、海生爬蟲類、恐龍、翼龍等。化石保存良好的程度也令人嘖嘖稱奇,翼龍的薄膜、烏賊觸手或墨囊、蜻蜓翼等軟組織都細膩保留下來,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至今仍為古生物界熱門主題的始祖鳥。

 

 

 

索倫霍芬石灰岩具有規則的層理,能夠輕易地沿著層理分割成薄而平滑的石塊或薄板,因此開發歷史相當悠久。最初的用途是建築用石材,早在羅馬時代就已經有人利用這些石板鋪設地板或屋頂,至今仍舊以人力開採作為地磚或壁磚之用。18世紀末,人們發現板狀石灰岩這種細緻且堅硬的材質很適合石版印刷,所以這種石灰岩也被稱為石印灰岩。

 

 

 

侏羅紀初期,索倫霍芬周邊區域為廣闊的陸棚海所覆蓋;侏羅紀中期,這片海的南方與特提斯海連結。陸棚海的南側與東側為珊瑚礁所包圍的特提斯海,中間隔著狹窄的潟湖,索倫霍芬石灰岩為陸棚海的環礁潟湖堆積物。至侏羅紀後期牛津期,潟湖中的海綿與藍綠菌開始造礁,礁體向上生長,礁岩間的海盆有微晶質的細顆粒石灰泥沈澱,啟莫里階時期板狀石灰岩開始形成,提通階前期索倫霍芬石灰岩堆積形成。板狀石灰岩規則的葉理顯示出沈積環境為平靜的海域。

 

 

 

這些狹窄的潟湖水容易停滯,在半乾燥的氣候下劇烈蒸發使海水鹽度增高,底層水域很可能缺氧,這種環境不適合大型生物棲息,除了好鹽性的藍綠菌以外,並沒有其他生物在此生存。另外,藍綠菌增殖也可能增強毒性。含更多氧氣、鹽度正常的潟湖表層水域,某種程度上可供浮游生物及自游生物棲息,雖然這種情況不多見,但在暴風雨吹掠過後的短期間內是可能的 (索倫霍芬位於北緯2530∘的亞熱帶,有季風吹拂)。富含氧氣的潟湖表層水域,為魚類棲身之所;海綿與其他微生物形成的生物礁頂端,也自成一類生態區,這在表層水域相當特別,有一些底棲生物的甲殼類在此活動。潟湖與外海之間有一連串的珊瑚礁隔絕。珊瑚礁有豐富的海生無脊椎動物、魚類、海生爬蟲類在此活動。

 

 

 

索倫霍芬石灰岩中的化石群,目前記載有600多種、代表各種環境的動物,最令人驚訝的是,這些生物大部分來自異地。它們從附近的珊瑚礁群集被暴風雨吹刮沖刷到潟湖裡,有些則是從外海或附近陸地運積而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